2023非洲猪瘟最新消息 2023最近猪瘟又严重了吗

2023年散户退出市场或超八成生猪行业暴涨,生猪企业激增1.63万家!

疫情以来,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了大变局!养殖主体发生了变化,20强猪企的比重在增加,目前已经达到21.4%。2022年生猪出栏16918万头,占国内生猪出栏总量69995万头的24.17%,导致大量散户养殖户被迫退出生猪市场。

而且猪周期越来越诡异,让很多养猪户表示看不懂。

近两年猪价波动呈现周期短、幅度过大的特点,养殖户投机情绪有所增加,如二次育肥、三次育肥,不会影响生猪出栏,但会暂时影响供给结构。

尤其是2022年,生猪价格打破了猪周期规律,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趋势,让人大跌眼镜。

据多家养猪网数据监测,全国生猪均价14.69元/公斤,最高价28.36元/公斤,三个月累计下跌52.39%。

据官方数据监测,2022年生猪屠宰量达到69995万头,猪肉产能达到5541万吨!达到了非洲猪瘟以来的高点,说明国内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2022年全国新增生猪企业突破1.63万家目前,规模化生猪企业发展迅速。在官方政策的支持下,2019-2020年我国新增生猪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15万家和5.28万家,但2021-2022年新增生猪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不过,目前国内与生猪养殖相关的企业有35.86万家,其中,牧原股份是佼佼者,是养猪业当之无愧的大哥,年内销售生猪6120.1万头,占市场份额的8.74%。首都收入规模突破1000亿,收入达到1220-1270亿元。

近日,温还透露,2023年生猪销售目标为2600万头,2024年为3300万头,这也说明生猪养殖集中度进一步加剧,上市猪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砖农采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表示,按照目前猪企扩张速度和各公司能繁母猪数量,预计2023年龙头猪企产量有望达到20%,而猪价波动仍在200%以上!

上市猪企与散户的利弊

第一,散户具有灵活、资金周转快的优势;缺点是饲料成本和仔猪外包价格高,缺乏养猪的科学知识,抗非疫病风险能力弱,导致散户即使有闲钱也不敢随意扩张。而越南AVAC有限公司最近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经监测符合质量要求。到2022年12月底,经过实验,抽样结果显示94.4%符合免疫要求,预计2023年2月。

二是上市猪企具有管理技术先进、海外人才多、猪场智能化提高等优势。比如猪毛姆元,独特的自繁自养模式和智能硬件设施,只要一个饲养员就可以同时喂养3000头猪;缺点是土地、人才、疫苗成本太高,所以龙头猪企一直把降本增效作为首要任务。

散户的出路在哪里?

众所周知,很多资本对生猪养殖这块大蛋糕垂涎已久。但由于养猪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连万达创始人王健林都望而却步,可见风险巨大。

虽然散户养猪规模小,风险容易控制,但在如今的猪市,散户依然难以生存。

一方面,养猪是个烧钱的行业。如果本金不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很惨。

就像2022年的猪价,涨了半年,跌了半年,但一些资金不足的养殖户在下半年猪价上涨前被迫退出了生猪市场。

另一方面,年后猪价持续下跌,12月末能繁母猪接近4400万头,略高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

春节过后,生猪出栏量不会少于2022年同期。2023年生猪市场仍将宽松,叠加猪肉消费淡季已经到来,猪价将继续震荡下行,导致散户生猪亏损越来越多。

散户养殖户要想在养猪业继续下去,既可以提高自身养猪水平,也可以选择可靠的上市猪企合作或与产业平台合作。随着养猪智能化的提高,养猪业走向规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探索出正确的养猪模式,散户才不会被淘汰!

2023非洲猪瘟最新消息 2023最近猪瘟又严重了吗

非洲猪瘟疫苗何时上市

8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发明专利公告显示,基因缺失的非洲猪瘟减毒病毒及其作为疫苗的应用专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公布。本发明可作为我国防控非洲猪瘟的安全有效疫苗,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业内人士预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成功需要8-10年时间。

中国的非洲猪瘟疫苗研究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牵头。此前,中国农科院消息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功分离出国内首个非洲猪瘟病毒,并创制了两个非洲猪瘟候选疫苗株,初步完成临床前中试产品技术研究。目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参考生物制品的研发过程,后续过程包括中性研究、临床研究和新兽药研究。

非洲猪瘟病毒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但疫苗研究却落后了40多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因缺失疫苗可以提供完全的保护。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研究机构已初步完成实验室阶段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毒株研究,但时间表不确定。根据欧盟2017年发布的非洲猪瘟疫苗发展路线图,预计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需要8-10年时间。天风证券认为,以6亿头猪为基数,利用全部市场苗的中性态势,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为了迅速控制疫情,满足市场对疫苗的需求,只有具备生产能力的合格疫苗企业才有望获得疫苗生产许可证,预计上市公司将大概率成为第一批非瘟疫疫苗生产企业。2023年H3非洲猪瘟的症状。病猪开始发热,体温高达40-42℃,结膜潮红、充血,皮肤发红,精神疲劳,体表出血充血,尤其是下腹部、四肢、臀部、会阴等部位;病猪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淋巴结、肾脏及胃肠粘膜出血、呕吐、食欲不振或弃养、大便干燥、便秘或脓性血便、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等。
2。母猪还伴有不孕、流产、死胎。死猪解剖时,会发现脾、肝、肺等脏器和淋巴结肿大严重,大面积出血、充血。该病急性发作时死亡率很高,尤其是母猪和猪。
3。非洲猪瘟病毒的死亡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潜伏期,一般为4-9天左右。此时猪的主动采食不会受到影响,外观正常,但病毒会在猪体内迅速繁殖传播,从而进入发病期。
(2)第二阶段是发病期,一般3-5天左右。猪会开始感到懒散无力,厌食,体温逐渐升高,皮肤上出现小块的红紫色。随着病情的加重,紫绀会逐渐扩大,他们的体温会持续在40℃以上(3)第三阶段为死亡阶段,一般在发热后第七天死亡,严重者1-2天。在死亡初期,猪的体温下降是与其他疫情最大的区别。

2023年,非瘟疫回归,15个省份养猪场疑似感染,养殖户要提高警惕!

冬春季节流行多。最近,许多养殖户反映,15个省份的养猪场存在或正在出现非流行性疾病疑似病例。虽然大家都有成熟的拔牙消毒程序,可以迅速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养殖户还是要小心非流行性疾病的死灰复燃!然而,在非鼠疫爆发四年多之后,对养猪业的影响仍然极其深刻...

15省再现感染根据我的钢铁网报道和养殖户反馈,最近出现了非鼠疫上升的迹象。具体情况如下:

辽宁沈阳周边零星发生,散户和大型企业均有影响;

山东12月和1月相对集中,2月情况有所缓解;

安徽有少数散养户感染,但全部拔牙,死得快,损失不大。

12月河南感染率上升,年后迅速好转。

河北省散养户有综合非流行性疾病,蓝耳病,腹泻。

节前山西病例相对较多,拔牙后很快好转。

黑龙江、吉林、浙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均有散发病例。

综上所述,2023年冬春初的通信是疫病高发期,因此部分猪场出现疫病上升的现象也是业内预期。只要及时做好拔牙和消毒工作,就可以顺利度过危险期。

但更重要的是,出现非疫病苗头的养猪场,一定要查漏补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时刻对非疫病保持敬畏之心。有时导致清除的疾病来自于粗心大意。

比如最近江苏某饲料厂采购的原料中发现鼠疫检测不阳性的猪肉,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2月7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的通知指出,目前正值冬春交流,动物疫病进入多发、高发期,非鼠疫等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这四年来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不仅给行业带来了损失,也促进了改革发展。回顾四年来非流行性疾病的进展,笔者梳理了防疫的具体历史进展——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同年9月,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迅速蔓延,起初主要在北方地区,10月中下旬起也在南方蔓延;到2018年底,几乎人人自危,非鼠疫病毒威胁中国所有养猪场。2019年,非疫形势同样严峻,但行业内对非疫的认识逐渐清晰,快速扑杀消毒开始流行。自2020年以来,中国建立了普遍和正确的非鼠疫认识,生物安全体系迅速完善,大小养猪场成功饲养,能繁母猪数量直线上升。2021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生猪产能稳中有升,猪价暴跌。自此,行业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非流行性疾病的情况逐渐减少,但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非洲猪瘟的深远影响,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非鼠疫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大量养猪户退出,肉价一度飙升...但我们也吸取了教训,在痛苦中成长。非鼠疫之后,我们的母猪种群彻底洗牌,全国生猪产能上了一个台阶,规模和政策调控更加清晰。

数据显示,2018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3130万头。之后能繁母猪数量迅速下降,直到2019年9月份不到1900万头,一共减少了1200多万头!

随后,在高猪价和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开始迅速扩大生产。2021年1月能繁母猪数量从2000万头快速增长到3117万头,之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直到2021年6月达到4564万头的峰值,这是后瘟疫时代的低迷行情。

除了生产力的变化,母猪的生产性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非鼠疫洗礼后,大量国内母猪群被淘汰,大量新母猪被引进国外或国内优秀种猪群。仅2020年,中国就引进了3万多头种猪。

随着母猪存栏量的大规模提升,PSY水平开始以远超正常年份的速度提升!比如2014年中国的PSY水平是15,4年后的2018年才提高到16;但2021年上升到18.57,非瘟疫后2022年上升到21.13,中国生猪供给能力大大增强,缺肉成为过去。

其次,随着母猪生产力的洗牌,另一个更显著的变化是,这些高产母猪集中在规模化养殖场手中,而原本占据市场主体的散养户,则被非瘟疫大量淘汰。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2007年至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年均增速约为2%,但2018年加速较快,年均增速为3%,2019年增长4.1%,达到57.1%。到2021年,规模化率已经超过60%!

规模加速的背后,也是散养户无奈退休的伤心泪水。

虽然近十年散养户一直在退出,但2018年前后退出的数量特别多——2017-2018年养殖场户数量下降超过10%;2019年,农场户数减少27.95%,是往年的4.6倍。

虽然退出农场的农民不仅仅是散养农民,他们主要是散养农民,防御能力和康复能力最弱!从这个角度来说,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经济和疫病都在推动这个过程。

除了以上两大影响,非瘟疫影响还包括生物安全体系的快速普及和完善,消毒剂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饲料行业高温制粒的强制引入。

国家一方面鼓励生猪规模化养殖,另一方面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要求生猪尽可能向区域外调运,促进了从调运生猪到调运肉类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虽然非鼠疫的情况正在逐渐离开我们,但是国内的养猪场只有零星的感染,很难再出现大规模的疫病。

但是,非瘟疫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包括今天的畸形市场,也源于非瘟疫带来的产能波动。

展望未来,无疫疫苗不再是大家的迫切期待。从越南非疫试点和前几年疫苗毒的影响来看,即使非疫疫苗研发成功并商业化,也不一定安全。

我分析过中国蓝耳病的复杂情况。我国的蓝耳病疫苗产品有60多种,但近年来蓝耳病越来越复杂,这也是因为活疫苗容易与病毒结合形成新的毒株!

如果普及非流行性活疫苗,还有进化出新毒株的危险,会使非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更加困难和严峻!说白了,对于还在养猪的朋友来说,非瘟已经是老朋友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肯定会和这个老朋友互相干扰。在这种背景下,克服非瘟疫很容易,但很难克服我们的惰性和粗心大意。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