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的药用功效与作用,《桐谱》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桐是指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

桐的本义是一种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引申为坚毅,有气势,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有吉祥如意之意。相传在古时候是凤凰栖息的树木,所以用桐字取名是父母希望其能像树木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也希望孩子能在名字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一生富贵平安。

泡桐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桐谱》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桐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部林业科技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桐树著作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桐树专家陈翥。陈翥,字子翔,江南路铜陵西山(今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人,生于公元1009年,卒于公元1056~1063年之间。

陈翥在撰写《桐谱》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前人的有关著作,尤其对《齐民要术》、《茶经》、《竹谱》等农学典籍作过精心研读。为了学习群众栽培泡桐的经验,他经常“召山叟,访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拜他们为师。为了取得真知,他四处寻求泡桐良种,并亲自垦山数亩,种桐“凡数百株”。

《桐谱》自公元1049年冬开始写序,大约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全书文稿。全书约1.6万字,除《序》之外,有《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等十篇。

在类属篇中,对桐树的名称进行了扎实的考证。明确指出:“桐之类,非一也。”正确地把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和一个“白花之小异者”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法,突破了以前习惯于把泡桐归附在梧桐中的老框框,而把梧桐科的梧桐和大戟科的油桐排除在桐类(泡桐属)之外。

陈翥在《桐谱》中对泡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他说:“凡桐之茂大,尤速于余木。”他认为泡桐是一种比其他树木长得快的速生树种。关于桐树的分枝习性,他说:“凡植后,由于抽条时,必生歧枝”,“盖桐抽条不戴首而出”。意思是桐树植后第二年抽条时必生枝杈,新生的枝条不从顶端出,不能由顶芽形成自然枝干。在论述桐树生长发育同外界环境关系时,他指出:“桐,阳木也。桐之性皆恶阴、寒,喜明、暖。阴、寒则难长;明、暖则易大。”桐树春天芽的特点是“向阳者尤早,背阴者差迟”。在与地势和地下水的关系上,他指出:“桐之性,不耐渍湿,惟喜高平之地,如植于沙湿、低下、泉润之处,则必枯矣。”

《桐谱》很重视泡桐的栽培技术,他指出:“今桐之所生,未必皆茂于崇岗、峻岳,但平原空湿之处,向阳之地,悉宜之。”造林时期“以叶陨、汁归其根、皮不通时”为好。并介绍了采用挖大坑、分层施肥、覆土等技术措施。指出:“厥坎惟宽而深,先粪之,以栽著其上,又复以灰覆之,其上用黄土盖焉,一免走肥,二亦拒摇。”关于修技,他指出:“凡植后,至于抽条心生歧,日频视之,如歧枝萌,五六寸许则去之,高者手不能及,恐其长而下垂故也。若其大,则缘身而上,以快刀贴身去,慎忽留桩,只经一二春,自然皮合矣。”在幼树管理上,他说:“植者,其下当常锄之令熟,不使草滋蔓,为诸藤之所缠缚,致形材曲而不滑;及有竹、木根侵之,尽锄去;更用诸粪拥之,则其长愈出野者数倍,十余年间可数抱也。”

《桐谱》中对桐树材质的优点和用途都有论述。关于桐树的材质,他说:“采伐不时,而不蛀蚀;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曝,而不折裂;雨溅泥淤,而不枯苏;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关于桐木的用途,他说可作琴、瑟之类的乐器,甑、杓之类的日用器具;可以“为棺、椁”,“为栋梁、桁柱”,“木莫其固”。关于桐树的综合利用,他指出桐树的皮、叶可药用,能治疗各种疾病;其花“饲猪,肥大三倍”。

陈翥的《桐谱》专著,系一份宝贵遗产,对我国发展泡桐是一大贡献。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