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泥鳅苗入池注意事项,泥鳅刚来新家不习惯怎么办

泥鳅刚来新家不习惯怎么办?

答案是饲养泥鳅的器皿要够高。如果是用池饲养,那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不分季节,随便养泥鳅。

“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放种苗,而且泥鳅也有冬眠的习惯。不更换饲养泥鳅的水。

我们要定时向池中注入新水,如果发现泥鳅冒顶吞食空气或浮头嚎水,就应立即注入新水,也可用气管池中打气,以缓解水中缺氧。

羊粪能养泥鳅吗?

可以

可以.羊粪可以做泥鳅的食物,但这样的泥鳅不可以做人的食物.

羊粪属于有机肥,可以使用在水中培育浮游生物,通过发酵后在使用,效果会更好。施基肥。泥鳅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蚊幼虫等,因此田中施肥促使饵料生物生长,较之人工投喂更为经济有效。先将田水放干,曝晒3—4天,每亩撒米糠130公斤,再曝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

3、投喂。水田栽植结束后,每亩放养1.5万—2万尾3厘米的鳅种,若有流水条件或饲养水平较高,可适当多放。此外,应投喂蝇蛆、蚕蛹、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植物性饲料,要定时、定量、定位投喂。水温20℃以下,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70%—80%);20℃—25℃,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60%—70%。放种后第1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饵料,每天下午一次性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早晨不见剩饵或略有剩余为度,每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水温高时,可增至8%—10%,放养1个月后,每隔15天每100平方米追施15公斤发酵的猪、牛、羊粪。

自己家的鱼池可以养泥鳅吗?

可以。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

泥鳅人工孵化全过程?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让泥鳅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操作也十分简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泥鳅繁殖和孵化技术吧!

一、泥鳅的产卵技术

泥鳅繁殖和孵化技术

1、产卵时间

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000~5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2、产卵管理

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

二、泥鳅的孵化技术

泥鳅的孵化技术

1、苗池整理

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2、苗池管理

泥鳅鱼巢上方要遮阴,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时,受精卵经50小时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

3、鳅苗管理

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天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天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三、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泥鳅繁殖注意事项

1、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密切相关,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受精率、孵化率都较低,因此孵化最好在水温22~28℃时间段进行。

2、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污物,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苗种成活率。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泥鳅属于小型鱼类,在野生的环境下,生长较为缓慢,如果是进行人工养殖,有充足的营养补充,生长速度就会加快,一般1龄的可以达到10~12克,2龄的个体就可以达到30~35克的商品鳅规格。泥鳅到2龄时就已成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因此,人工养殖泥鳅的周期是1~2年较为合适。

人工养殖泥鳅对于环境因素的要求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能力高,可以在湖泊、池塘、稻田等水域环境生活,因为它具有鳃呼吸、肠呼吸和皮呼吸等多种呼吸方式,可以在溶氧很低的淤泥中存活,对于外界环境因素要求不高。

1、酸碱度

泥鳅是底栖的小型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常常栖息在软泥较多的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层淤泥中,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 6.4~7.2)的水体中。

2、温度

泥鳅可以适应的水温为10~30度,最适宜的水温为22~28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若水温低于5~6度,则会潜入到淤泥中冬眠,到了来年温度升高以后再出来活动。当温度高于30~34度时,就会钻入淤泥或草丛中避暑。

3、溶解氧

泥鳅正常情况下的耗氧量在200毫克左右,但在饥饿情况下,耗氧量呈下降的趋势。在溶氧偏低的情况下,它通过上浮呼吸空气、进行肠呼吸可以提高耐低氧能力。正常的池塘环境都可以满足氧气需求,甚至在溶解氧只有0.16毫克/升的池塘里也可以存活。

4、光线

自然条件下,泥鳅白天会潜伏,到了夜晚才出来觅食,它们具有明显的避光习性。泥鳅在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中,在黑暗条件下的分布率要高很多。

养殖泥鳅养殖池的规划

建造养殖池塘:养殖泥鳅在规划池塘的时候,最好要选择水源充足、土质为黏土的土壤,池塘面积可大可小,根据养殖规模来定。池塘的深度要保持1.2米,四周要用土加固。塘埂上要挖深30~40厘米、宽18厘米的沟,用来安装防逃网。

做好防逃设施:在规划养殖池塘时,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很重要,防逃网的高度最少要比池塘水面高出30厘米。防逃网的材料可以用聚已烯的网片,网目在0.4厘米以下,以防鳅苗从防逃网的孔中逃跑。防逃网用竹竿支撑,插进之前已挖好的沟里,填土压实。池塘的进水口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并安装阀门来控制水流量,排水口可以与池塘的水面持平,进、排水口都要用防逃网罩上。

清塘消毒的措施要做好才能避免泥鳅发生病害

在鳅种放养前的半个月,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池塘里的有机物过多,会消耗池塘里的溶氧,滋生大量细菌和微生物,会引发泥鳅的病害发生。

1、用80千克/亩的生石灰清塘消毒

生石灰遇到水以后可以产生热量,提高池塘里的PH值,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杀灭各种病原体和细菌。生石灰熟化以后产生的碳酸钙,有利于增加池塘里的泥土疏松,提高透气性,泥鳅可以更好地在底栖活动。生石灰施用的时候,每亩用量60~80公斤,先在池塘的四个角落挖洞,将生石灰分别放入挖好的洞中,撒入一些水,形成糊状以后,再向池塘泼洒,第二天再用工具进行耙动,以使生石灰与底泥充分融合,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2、用3千克的漂白粉进行清塘

漂白粉中含有氯,通过氧化以后,可以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与生石灰相比,用量要少得多,每亩用3千克就可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的时间比较短,毒性消失得也快,不会给泥鳅造成多大的影响。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时,池塘里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先将漂白粉在木桶里溶解,用木棍搅动一下,等完全溶解以后,再向全塘均匀泼洒,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放鳅种。

3、用40公斤/亩的茶粕进行消毒

茶粕中含有茶皂素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于底栖活动的泥鳅很适用。它的刺激性较小,不会对其它的植物产生腐蚀,既能消毒还可以给池塘提供有机肥料,供水草和泥鳅生长。茶粕消毒的用量一般是40公斤/亩,先用机器将茶粕捣碎,再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天,溶解以后撒入到池塘来消毒,它可以和生石灰配合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养殖泥鳅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的投喂方法

泥鳅的摄食以夜间为主,白天就潜伏到水底,人工养殖的条件下,经过驯化以后,在白天也可以进行投喂。泥鳅的每一个生长阶段投喂的方法不一样,采取科学合理的投喂,提供全面的营养补充,泥鳅的生长速度才会加快。

1、初期仔鱼的投喂

泥鳅在幼苗阶段,主要是以内源性的营养为生,各器官还在发育的阶段。随着眼、口、消化道、摄像有关的器官发育,逐渐开始开口摄食。继续生长后,器官发育趋于完善,食物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口摄食时,饵料的选择尤为重要。鳅苗孵出的第三天,卵黄囊就会消失,开始进入摄食阶段。此时,应投喂一些代用的饵料,如蛋黄、豆浆等。如每100万尾鳅苗投喂一个蛋黄,或者是每100万尾鳅苗投喂100~150克的豆浆。另外,可以再投喂一些轮虫,投喂时轮虫的密度达到每毫升水体5个以上。刚孵出的鳅苗经过3~5天即可进入池塘培育,此时,可投喂水蚯蚓桨。轮虫很小,适口性比较好,且轮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仅次于蛋黄。轮虫在水里的游动速度慢,分布也比较均匀,作为泥鳅的开口饵料来说,保持了营养元素的稳定,对育苗水质不会产生污染。

2、鳅苗的投喂

鳅苗也就是养殖一段时间的仔鱼,鳅苗下塘前的1周,塘水要用鸡粪或猪粪进行发塘。鳅苗下塘后,每天要泼洒3~4次豆浆用来培育轮虫或水生昆虫供泥鳅食用。

3、鳅种的投喂

经过20天的培育,鳅苗长到了2~3厘米,进入鳅种的培育阶段。除应在投喂时增加天然饵料外,还要投喂人工饵料,如蚯蚓桨、麦麸、猪血、豆腐渣、黄豆饼等。投喂时应将麦麸、豆饼、小杂鱼等饵料绞碎,加入少量的面粉混合,制成颗粒饵料,其中动物性成分与植物成分之比为5:3。开始时可以煮熟搅拌,泥鳅不断长大,可逐渐改成生拌。随着水温升高,应适时增加投喂量。经过一个月的饲养,泥鳅体长可达到4~5厘米,此时可转入成鳅培育。

4、成鳅的投喂

成鳅的饵料来源很广泛,动物性的饵料有蚯蚓、螺肉、动物内脏、蚕蛹粉、血粉等。植物性的饵料有麦麸、米糠、饼粕、豆渣、玉米粉、黄豆粉、熟山芋、蔬菜等。成鳅偏食植物性的饵料,投喂时,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应控制在2:3。投喂时应定点、定量、定料、定时,不需要煮熟,制成颗粒可以用专门的颗粒机。池塘中设置食台,既可降低饲料浪费,又便于观察采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减少水质污染机率。

养殖泥鳅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日常管理:养殖泥鳅期间,巡塘的工作不能少,一天最少要有2次,观察水质变化和泥鳅的吃食情况。如发现防逃网破损,要及时进行修补,注意防治老鼠、蛇等适害生物的危害。

高温天气要适当加注新水,用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体,改善水质。加注新水时,要用6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防止野生杂鱼、蝌蚪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选用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的配合饲料,增强泥鳅的体质。当水温达到15度时,池塘的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当水温达到20~28度时,投喂量增加到3%~4%,每天投喂三次。

疾病预防: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减少泥鳅的外伤,一般很少发病。加强水质管理,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泥鳅的抵抗力加强,生长旺盛。

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池塘和工具的消毒,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调节水体,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若发现病害,要认真检查,及时治疗,确保泥鳅健康养殖。

每月全池泼洒0.5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2次进行病害预防,每月用驱虫的中草药预防原生疾病1次。

小结:泥鳅养殖的技术难度不大,它的适应能力比其它的鱼类要强,只要适当管理,基本不会发生病害。有了养殖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投喂方法,一般经过一年时间的饲养,就可以捕捞上市,给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

泥鳅刚来新家不习惯怎么办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