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厚朴的剂量分析?厚朴八两或一尺,主要用于消除中焦、脘腹胀满;五二厚朴以消胸痞、化痰降气为主;四凉厚朴主要用于消除胸中上焦气结的痞满;厚朴主降气化痰;二厚朴可降肺气平喘或降气助通便。
?就算古代是一两,今天是一块钱,那么厚朴的量也应该是24克,远远大于中医教科书上规定的3~9克。可见,如果按照中医的规定使用厚朴的剂量,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神农本草经》中厚朴记载,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凝滞、筋死。中医教材里把厚朴放在祛湿药里,祛湿药性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燥湿、行气、平喘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浊、胃肠气滞、肺气不畅之证,用量为3-9g。
在《伤寒论》中,厚朴分为六次;在《金匮要略》中,输入11次;在整部《伤寒论》中,厚朴方药共12味,用量为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可见,不同剂量的厚朴药效不同。简单如下。
巴良厚朴的剂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论》中,厚朴的用量为半斤(八两),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吴起汤四个方剂。
《伤寒论》第六十六条说:汗出后,腹胀满者,以参汤治之。厚朴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用一桶水,煮三升,去我处,取一升温服,每日三次。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有效方剂。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一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使用无效的案例。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师不信任年轻医生。后来他请我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了厚朴的剂量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任应秋先生说:半斤厚朴半斤姜,一根人参两种草药要分。半夏半斤好除痞,脾虚腹胀为真。可见,药物的剂量在处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二百零八条:阳明病,脉缓,虽汗不恶寒,必体沉,气短,腹满气喘,有潮热。另外,如果想缓解,可以攻内,手脚出汗。此大便已掼,大承气汤为主。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合在一起。取一桶水,先煮两个东西,取五升,去掉我的大黄,反煮后取两升,去掉我的芒硝,小火煮沸,然后分温服用,其余不要服用。从原文来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要症状是脉迟、汗出不恶寒、体重重、气短、腹胀、气喘、潮热、手足出汗等。
《金匮要略》第八条:腹满冷疝伴食病脉证治:腹满,发热十天,脉浮数,饮食如常,厚朴吴起汤为主治。「厚朴吴起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组成。取一桶水,煮四升,每日八次。呕吐者,五合加半夏;李霞,去大黄;寒性较重者,加生姜半斤。
厚朴三乌汤出自同一篇第十条:若痛闭,则以厚朴三乌汤为主。由厚朴82片、大黄42片、枳实5片组成。取两升水,先煮二味,取五升,煮三升大黄,取一升温服,有益。
以上四方均用厚朴,用厚朴消痞止痛,但因发病机理不同,药物配伍也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证,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脘腹胀满、潮热便秘为主要症状;厚朴吴起汤是太阳阳明的证候。桂枝汤以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厚朴三物汤以脘腹胀满、腹痛为主要症状,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止泻。可见仲景大量使用厚朴主要是为了缓解脘腹胀满,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厚朴一尺量的分析
在《伤寒论》中,有两个剂量为厚朴一尺的方剂: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
《伤寒论》第二百四十七条说:扶阳脉浮涩,浮脉强于胃,涩强于尿,浮脉丰于便,约为脾,麻子仁丸治之。马孜万仞方:马孜仁二升,白芍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六味蜜,丸如梧桐树大小,共服十丸,每日三次,渐服,视知识程度而定。这个方子重在通便。从药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来看,厚朴一尺不会少于白芍、枳实、大黄的用量,应该在半斤至四两之间。
第十七条痰饮咳嗽之证在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属证 证候: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壳四片,三味,水五升,开水两升,然后分温服。 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用量大于小承气汤。所以本方除了胸满饮之外,有便秘时,大剂量的厚朴要与大黄、枳实同用,有通便作用。所以汉代厚朴一尺的量应该是不超过八两才能体现方药的治疗效果,但绝不会少于小承气汤。
二至五味厚朴方的剂量分析
《伤寒论》中,厚朴有二、三、四、五方六种。其中,两种厚朴分别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承气汤;半夏厚朴汤三副用;栀子厚朴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四对使用。是厚朴麻黄汤用了五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十八条:以川家制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为佳。《伤寒论》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半身轻微哮喘,一直未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主因。从原文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帮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两、枳实三片组成。《伤寒论》第二百零八条:腹部过饱,可用小承气汤稍加调和,以防胃漏重。《金匮要略》第十八条呕吐,降脉证治:降谵妄,有燥屎,以小承气汤为主。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二两并用,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第五条,治妇人杂病及脉络:妇人咽喉如灼热感,半夏厚朴汤治之。药方是:半夏1升,厚朴3两,茯苓4两,生姜5两,紫苏叶2两。可见三对中厚朴的作用是降气化痰。
支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七十九条:伤寒之后,心烦饱腹,卧不安者,用支子厚朴汤治疗。『用四凉厚朴、枳实除痞满,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第五条胸痹心痛气短证:胸痹肿于心口,气困于胸,胸满,胁下抢心。枳实和大蒜水煎液是主要的。用四两厚朴治疗胸中气结胀满。可见仲景的4厚朴主要作用于胸上焦,以消腹胀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第十篇《咳嗽上气与脉病证治》第七篇:厚朴麻黄汤是治疗咳嗽、脉浮者的主方。处方为:厚朴、麻黄、石膏鸡、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本病以咳喘为特征,风寒饮水,肺胃热,视为重症哮喘。此外,根据《千金方》卷十中的句子,咳嗽逆气,胸满咽喉,不利于水鸡之声,可见使用厚朴的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处方和药物的比例
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古人说,中医不传播的秘诀在于量。在辨证论治、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是剂量。对中药剂量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医有很多环节,比如辨证、选方、用药。辨证准确,选方正确。如果药物的剂量配比不对,也会影响疗效。所以要遵循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能效才会如鼓。
根据《伤寒论》对厚朴用量的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中上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肺气郁结所致的气喘咳嗽等证,主要降浊。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成分相同,但由于药物剂量不同,所治疗的疾病和证候也有所不同,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方药配伍规律的同时,要牢记方药比例、剂量,追根溯源,继承先哲经验,以便在临床上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另外,关于汉代药物的剂量、数量、平衡,国家权威部门已经证实,有人提出汉代一两药在今天是15.625克,也有人提出是13.8克。两者差别不大,但临床上很少使用。就算古代是一两,今天是一块钱,那么厚朴的量也应该是24克,远远大于中医教科书上规定的3~9克。可见,如果按照中医的规定使用厚朴的剂量,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各位老师,《伤寒论》中一两是多少克
现在《伤寒论》中一两等于3克。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汉代使用的两种药的重量与汉代常用的不同。汉朝承袭秦制,医学上使用的两种药继续沿用秦朝。所以汉代张仲景医学著作中的两种药是秦亮,相当于3克。
西汉时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相当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公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相当于41.76克。
隋末一斤折合222.73克,一两折合13.92克。
从唐代到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相当于37.30克。
扩展信息
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收集各种思想,集中毕生精力,写成了《伤寒论》一书。中医所指的伤寒,其实是所有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鼠疫这种传染病。这本书写于公元200 ~ 210年左右。在那个纸还没有广泛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时代,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2003年非典期间,这本书和张仲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治疗方法,创造性地建立了按六经分类辨证论治伤寒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梁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伤寒论。大承气汤包括大黄、芒硝、厚朴和枳实...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三合一芒硝(芒硝的提纯品)
《伤寒论》中一两为15.625g,厚朴半斤相当于八两,为11。一片枳实约14克
这是原始处方,很大。你去药店的时候可能买不到。建议用小剂量(大剂量效果确实不错,但是不好控制,怕误用出问题)
给我个建议(你给全科医生看过这个剂量,还说处方量太大...).枳实25克,厚朴30克,芒硝15克。记得先把枳实煮熟,再把大黄熬8分钟左右。汤汁煮好后,把药渣倒掉,汤里加芒硝,等温度一两分钟就可以喝了。
厚朴和枳实的最大用量是多少
这两种药是两个以上。复方中厚朴的量在10克以内(李东垣脾胃学说概率较大,多为半至两块钱,即5克至6克以上;可以用枳实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