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军统领衙门都统是什么官职,请问清朝官职中?请问清朝官职中:“京城”是

请问清朝官职中?请问清朝官职中:“京城”是?

京臣,是有的,就是在京的文武官员的总称。管理京城的是“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满清即划其京都及附近30余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顺天府,长官称顺天府尹。有可能是京县县丞的简称。京县县丞,正七品,为京都县令之佐官。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之辅佐。清代县丞多不设,在全国1300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345人。也有可能是京都城门领的简称。城门领,从四品,属步军统领衙门。与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同为武职京官,掌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城昏启闭,稽查出入。初名城门尉。乾隆十九年(1754)改城门领。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内九门各二人,外七门各一人。所属门千总汉军三十二人,每门各二人,以统辖十六门门军。京都城门吏:正七品,京都各城门的胥吏。 顺天府,明清时期整个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为正三品,一般和奉天府府尹等是正三品的文职外官。 在北京,它是有着跟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有几乎相等的权限。而且,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些官职不止一个朝代设立过,像总督、巡抚这种职位,在明朝也非常普遍。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比较,我们就以清朝的这些官职来横向对比一下。

总督

总督通常是从一品,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地方长官。但清代统治者在官员的职责分配上非常任性,不同地方的总督,权限也不尽相同。

清朝总共设有直隶、四川、陕甘、湖广、两广、云贵、闽浙(不常设)、东三省(晚清设立)等几个总督。同时还偶尔设置漕运总督,主管运河事务。

总督虽然管理地方事务,但严格意义上属于京官。因为一般外派的总督都挂六部中的某部尚书衔,一部分甚至会加挂大学士衔。中央官位+地方实权,让总督的地位非常重要。

不过,总督和总督也是不一样的。

直隶因为位置重要,因此居于天下总督之首。直隶总督集军事,行政管理和财政大权于一身,还管理着境内的河道事务,因此在晚清,直隶总督已经不能仅仅以总督看待,而加挂“北洋大臣”衔,在朝廷中属于最核心的实权派。

而位置偏远的云贵总督就差的远了。虽然云贵总督在级别上并不低,但是由于距离中央遥远,远离权力核心,因此很多有野心的大臣都不愿意去。比如晚清的岑春煊,被慈禧任命为云贵总督,磨磨蹭蹭半年不上任,终于求的老佛爷收回成命。

除了直隶、四川因为位置特殊只管一个省以外,总督都管着几个省,有些类似于建国初期我党的华南局、东北局等等,属于方面大臣。

从职权上讲,总督虽然可以管理地方的民政、人事等,但是主要还是负责军事方面。在战时,总督负责战争事务,在和平年间负责练兵和军工等等。他是代表皇帝管理一个地方的总管,起着维护皇权的作用。清代名臣中最有名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曾担任地方总督。

巡抚

地方巡抚级别通常是从二品,也是地方上主管军政的封疆大吏,不过通常辖区是一个省。

巡抚的设置来自于明朝。

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为了分权,将地方权力分为三部分——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

这三个人分别分管民政、监察司法和军队。三个人互相没有统属关系,各干各的。朱元璋认为,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地方官专权。

但是,这种设置正好应了一句老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全国各省,都出现了地方官员互相扯皮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地方由于官员扯皮失去控制,中央不得不派遣专员来管辖三个地方主官——此即所谓巡抚。

巡抚类似于我们的省委书记,既管军也管民,只不过只管一个省,管的地盘比总督小而已。

将军

将军是清朝特有的官职。

清代的将军是地方上八旗驻军的最高统帅。对于马上得天下的朝廷来说,军队最重要,所以将军的官职并不低,是从一品,甚至比巡抚还高。

不过因为将军管辖的是八旗兵丁,所以只有满族人和蒙古人才有资格担任。将军有时候也是虚职,一种荣誉,朝廷把将军授予那些立过军功的宗室。

但有些地方由于不设省,没有巡抚和总督,因此这里的将军是既管军政也管民政。像吉林将军、伊犁将军都属于此类。

都统

满族人打天下靠的是八旗子弟,八旗就像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可是满清的命根子。而八旗中每个旗的最高统帅是都统,都统级别也很高,是从一品。

既然是清廷的皇族的直系武装,自然是满族人才可以担任都统。 都统负责管理八旗内部的军务民务,他与将军的区别是都统无权管理地方。

提督

提督也是军职,是绿营的统帅。

如果说八旗是清廷的“共和国卫队”,绿营就是常规部队。

满族人很有想象力,队伍建制不同,旗帜也五颜六色。八旗的军队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标志,而绿营是绿色旗帜为标志。八旗子弟再忠诚,毕竟人少。打天下还要靠汉人,所以绿营主力都是汉人,统帅也是汉人担任,也是从一品级别。

清朝设有十二名陆路提督和三名水师提督。

总兵

总兵是正二品官级,在提督之下。直接归本地区或者所在巡防海域、水域的都统指挥。清代总兵做多时候,有将近80名总兵。

由此看来,清朝时候的总督、将军、都统和提督的级别基本一样,相互之间不属于从属关系。比较之下,巡抚和总兵级别低了一点。但巡抚管理地方,实权更大。而且由于古代重文轻武,相比之下还是巡抚地位稍微高一些。

清朝的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

在清朝,军门是对提督的尊称。

提督全称叫做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士兵主体是汉兵的分驻在地方上的常备军,用绿旗做标志)的军事主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绿营官兵。

总体上来说,清朝差不多在每省设置提督军务总兵官1员,全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在陆路提督之外有1名水师提督,江北、长江各有1名水师提督),提督官居从一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很重要的地方军事官员,但是,因为总督加了兵部尚书衔,巡抚加了兵部侍郎衔,所以可以在官位与职权上节制管理提督。

换句话说,提督是一个官职,军门是一个称呼。

许多的称呼特别是尊称都会有一个扩大化的问题,记名提督、总兵加提督衔在实际生活中都会被称呼为军门,前面讲了,全国提督的编制是15人,而总兵则是83人,但是到了清末有大量获得军功的军官需要安置,所以有记名提督头衔的达到了5000多人,有记名总兵头衔的达到了20000多人,哪怕仅仅是记名提督被称为军门,那么军门也是满天飞了。

隆科多一开始很受雍正重视,但为何仅仅三年隆科多就失宠了?

历史上的隆科多,绝对堪称是扶保雍正登上皇位的首功之臣。

隆科多,出身于康熙朝时期“四大外戚家族”之一的佟佳氏家族,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的儿子。

说到这一点,不少朋友都会停留在《雍正王朝》中所描述的两人关系上。电视剧中隆科多称佟国维是自己“嫡亲的六叔”,但是要在历史上隆科多还敢这么叫那就真的是“不孝”了,因为佟国维不是他六叔,而是他“嫡亲的亲爹”,他也没有什么六叔,有的也只一个“嫡亲的大爷”,即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中壮烈殉国的佟国纲。

由于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出身于佟佳氏家族,这就使得整个佟佳氏家族与康熙皇帝本就保持了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孝康章皇后本人正是是佟国维的亲姐姐、也就是隆科多的亲姑姑。再加上康熙皇帝先后迎娶了佟国维的两位女儿、也就是隆科多的两位亲姐姐,一位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另一位是康熙皇帝晚年非常宠爱的后妃、即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使得佟佳氏家族与康熙皇帝更是“亲上加亲”,在朝堂和后宫之中,都有着极高的殊荣。

因此,隆科多不仅是康熙皇帝的表弟,还是他的小舅子,所以隆科多在很早的时候就利用其家族地位的优势,成为了一等侍卫,后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然而,隆科多真正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并且掌握权势,是在康熙“两废皇太子”期间。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第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伴随而来的便是众位皇子对于太子之位的激烈争夺。

众位皇子拉帮结派、相互碾压,而朝臣们为了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开始依附于皇子,进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一时间朝堂上下是乌烟瘴气,甚至还出现了“江湖术士张明德案”、“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胤礽案”等一系列影响极为恶劣是事件。在此之后朝中绝大多数朝臣均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并且与康熙是“公开叫板”,让康熙纵使非常气愤,但却又无可奈何。

而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巧妙的看出了康熙皇帝非常反感皇子与朝臣结党参与夺位,于是他拒绝了所有人的拉拢,坚定的站在了康熙身边,并且保持了对康熙皇帝的绝对忠诚,因此赢了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结果却向着康熙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继续发展。一方面,众位皇子,特别是“八爷党集团”的皇子们,丝毫没有放弃夺位斗争的意思,反而继续扩大队伍,与康熙以及太子胤礽进行对抗,找寻扳倒太子集团的时机;另一方面,太子胤礽毫无悔改之意,与康熙皇帝的矛盾愈发尖锐,让康熙皇帝对其也是彻底失望。

终于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伴随着“托合齐会饮”的勘破,胤礽“缘结朋党、阴谋夺位”的计划彻底落空,其本人也被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此后他一直被圈禁于咸安宫中,直至雍正朝去世,再也没有获得自由。

在这期间,“托合齐会饮案”的主犯,原九门提督托合齐也被康熙皇帝下狱,并死于狱中。就这样,此时已经为康熙皇帝所信任与器重的隆科多,成为了新一任的九门提督,直至康熙皇帝去世。

而九门提督一职,尽管不是隆科多一生中所担任的级别最高的职务,但却是对于其本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职务,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大清王朝的历史发展走向。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

根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

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一子敦郡王允珴、皇十二子贝子允裪、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重要的内容:

其一,雍正继位是康熙皇帝的“谕曰”,这个“谕”到底是“遗诏”还是“遗命”,并没有明说。

其二,康熙皇帝去世时,在场的人之中,除了隆科多,其余都是康熙皇帝的皇子。

其三,康熙皇帝所有成年的皇子,有四位未到场,即被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远在西北带兵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正在天坛祭天的雍正。

这样看来,隆科多毫无疑问是整个过程的重要见证者以及参与人。

与此同时,伴随着康熙皇帝的去世,以及在此之后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让雍正的继位变得扑朔迷离。

康熙去世当晚,雍正接到消息开始赶往畅春园,而雍正到达康熙的御榻前,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这十多个小时雍正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已经是无人可知。

就在康熙皇帝去世的同时,隆科多随即关闭了京城九门,并且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的时间。这就使得在此期间,能够自由出入皇宫内外的只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与雍正到底密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也是无人知晓。

所谓的“康熙遗诏”,当时是先有的满文部分,而汉文部分是之后才对外公开的,为何满汉部分不一同公开,并且现存的满文部分会有着大面积的损毁和破坏,这也已经是说不清楚的事情了。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有了雍正继位的三种说法,即“遵照即位说”、“矫诏篡位说”以及“无诏夺位说”。

然而,不管那一种说法是历史的事实,隆科多必然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如果雍正是正常继位,那么隆科多关闭九门、实施戒严,恰恰是对雍正顺利继位、避免其他皇子密谋夺位的最好防范。如果雍正是夺位或者篡位,当时北京城内所有的兵马全部在隆科多手中,他掌管着京城九门以及皇宫内外的卫戍,而这也必然是雍正最为有利而坚实的支持力量。

所以,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隆科多当之无愧。

雍正对于隆科多给予了极大的尊崇,然而隆科多却也开始了他的“作死之路”。

隆科多支持雍正,既是有着“亲缘”的关系,同时也有着利益的驱使。

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出身卑微,诞育雍正的时候还没有被册封,因而不能抚养雍正。于是,康熙皇帝将年幼的雍正交由当时还是贵妃级别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前后长达十一年的时间,这也使得雍正与佟佳氏皇后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而隆科多正是佟佳氏皇后的亲弟弟,以佟佳氏皇后为纽带,两人便开始有了交集,从这个角度说,雍正称隆科多为“舅舅”,确实是事出有因而名正言顺的。

由于雍正在“九子夺嫡”中,一直奉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其阵营可谓是人员极为稀少,除了已经远离政治舞台的十三阿哥胤祥,以及远在川陕的年羹尧,再无其他重量级的官员。反观“八爷党”集团,除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两位夺位的大热门,还有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的鼎力支持,朝堂上,包括与这些皇子有着密切关联的叶赫那拉氏家族、钮祜禄氏家族,以及一众满汉权臣,甚至除了隆科多以外的其他佟佳氏家族成员,都坚定站在“八爷党”一边。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八阿哥或者是十四阿哥继位,凸显不出隆科多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扶保支持力量薄弱的雍正,才能使其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果然,隆科多“赌”对了,登基之后的雍正给予了隆科多莫大的殊荣。

雍正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隆科多的感激与感谢之情,在公开场合完全不顾及帝王的威严,称其为“舅舅隆科多”,而在与年羹尧的书信中,更是将这份感激之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同时,雍正还委以隆科多总理大臣兼吏部尚书的职责,隆科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朝堂上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重臣。

然而,隆科多的“作死之路”却也就此开启。

首先,隆科多开始居功自傲,目无君主。

隆科多不止一次的公开炫耀自己在雍正登基之时发挥的作用,甚至直接强调正是因为自己带兵进行武装拥立,雍正才得以继承皇位。

更加狂妄的是,他还将自己比作“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这样一来,他在夸赞自己功劳的同时,更是把雍正比作了“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暗讽雍正是自己的“傀儡”,引得雍正的巨大不满。

其次,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这一点,与此时的年羹尧是如出一辙。他们二人利用雍正皇帝对于他们的信任与器重,控制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员的“佟选”,以及地方官员的“年选”,二人以此广结党羽,弄得朝堂之上以及地方官场上是乌烟瘴气。

再次,就是贪污腐败,网罗财富。

隆科多借由把持朝中官员的选任和升迁,收受了大量贿赂,并且是生活奢靡,铺张浪费极为严重,这也引得了雍正的极大不满。

至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开始有意识的敲打隆科多,他先是罢免了隆科多九门提督的差事,随后又借由隆科多之子隆玉柱因品行不端遭人弹劾,将其罢职。

也是在这一年,与隆科多同样功勋卓著,但却也居功自傲、结党营私的年羹尧,被雍正皇帝以“九十二条大罪”赐以自尽,可以说这也是给隆科多的最好的警告和暗示,然而此时的隆科多却依旧不以为然。

终于,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对隆科多下手了。

雍正惩治隆科多,可以说充分显示了其“腹黑”的一面。

其实,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在削减隆科多的权势和职务的同时,也在有意识的对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着暗示,表达了自己对于隆科多的不满。

这个时候的河南巡抚田文镜,主动上疏参劾隆科多,虽雍正皇帝没有对此作出任何正面的回应,但是却下旨褒奖了田文镜在其他方面的工作。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让田文镜上疏参劾隆科多,并且为田文镜撰写奏折的,正是历史上真正的邬思道,此时的他在田文镜府上担任幕僚师爷,而他也是通过这件事情为雍正所知。

于是,雍正的这一举动瞬间让朝中及地方官员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来自全国各地弹劾隆科多的奏折开始向北京汇集。

而这个时候的雍正皇帝也有意识先后两次的将隆科多调离北京,让其前往西北以及东北地区,与蒙古准噶尔部和沙俄进行边境谈判,自己这面则是安排人紧锣密鼓的收集隆科多的各种罪证。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雍正五年(1727年),在隆科多完成与沙俄的边境谈判后,在谈判现场以“结党营私”,“私藏玉牒”等罪名将隆科多拿下,并押解回北京。

随后雍正又给隆科多定下了“四十六一大罪”,并将其幽禁于畅春园,第二年即雍正六年(1728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就这样,一代权臣隆科多,仅仅风光了五年的时间,便轰然倒台了。

其实历史上的雍正对于佟佳氏家族还是非常懂得“知恩图报”的。

隆科多以及孝懿仁皇后的父亲佟国维,在“九子夺嫡”期间是八阿哥胤禩的坚定支持者,并且在“一废皇太子”后,为了扶保胤禩成为皇太子,不惜在康熙皇帝面前是“以死相逼”。即便是这样,雍正登基之后,非但没有惩治、羞辱佟国维,反而对其是追授太傅衔,这都说明雍正对于整个佟佳氏家族,特别是孝懿仁皇后的抚养之恩,以及隆科多的拥立之功,是非常感念的。

而在隆科多死后,他的亲弟弟庆复,非但没有受到隆科多的牵连,不仅袭承了其家族一等公的爵位,还成为雍正朝中后期以及乾隆朝初年的颇受重用的权臣,这也说明了雍正并没有因为隆科多而迁怒到佟佳氏家族。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自己“作死”,隆科多本人甚至是整个佟佳氏家族,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获得更多的封赏,家族地位也必将是更加的显赫。然而,这一切都随着隆科多忘乎所以的居功自傲、结党营私和贪腐奢靡等累累罪行,最终化为了泡影,而他本人也只落得一个身败名裂、圈禁至死的惨淡结局。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什么官职?

清朝官制初期基本延续了明朝制度,只是在后期有所改变。大致分中央行政机构、军事系统、行宪机构、地方行政等几个大类。

单从官制上说,主要有九品十八级,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两类。

从军队系统来看,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保护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别掌管。而御前大臣,则执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的随护。

一,将军

清朝的将军,是清政府任命的在全国主要地区、边疆要地的最高驻防军事官员,其官秩为从一品,与加尚书衔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品级相同,主要由满、蒙人担任。

清朝的将军称号不一,一般是以驻防地命名。在乾隆时期,就有14个将军,他们是:绥远将军、江宁将军、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与伊犁将军。

其中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五个将军,属于边疆将军,称为边疆五大辖区。

在这五大辖区内,不设巡抚、总督,这些将军们,就是本地区兼管所有军民、钱粮、税收等各项工作的最高军政长官。

这些将军,大多属于常设将军,不会像别的文武官员那样,经常调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这些驻防地守护着。除非朝廷特意调动他们,或者是国内发生了重大变故。

另外,皇帝有时也会给一些战功卓著的官员们授予将军称号,这些人多属皇亲国戚、宗室贵胄。不过,这种将军,属于荣誉性质,就像现在的荣誉证书,没有实际驻防之地。

内地驻防将军与本地行政长官总督、巡抚,还有绿营,各成系统,互不隶属。就是说,他们谁都管不着谁。但是,假如在皇帝面前同时遇到了,都有事向皇帝面奏,这些将军们就有优先权。

总督、巡抚就得在这些将军们后面排队等着。这或许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把他们放在前面,以表示他们地位高贵、尊崇。二是因为,只要是将军们有事面奏皇帝,那肯定是因为军情紧急,自然比地方官员的事情大一些、急一些。

不过,就实际权力来说,将军们永远也比不上那些掌管着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总督、巡抚。

二,都统

都统,作为一个朝代的武官,最早见于东晋,东晋名将温峤曾推荐庾亮担任过都统。

清朝的都统,从一品,“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是清朝时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主管八旗军队,镇守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地,兼管驻防之地的民政事务。

另外,在不设驻防将军之处,都统即为该地方的行政长官。

所谓“八旗”,是满族军民相结合的军政组织,具体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其中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旗人中的贵族。其他旗,则是旗人中的平民。

每旗又分为满洲军、蒙古军、汉军三旗。比如说,正黄旗就有满洲军正黄旗、蒙古军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而“八旗都统”,就是任意一个八旗中的任意一个满洲军、蒙古军、汉军三旗的最高军政长官。

除了都统,还有一个官员职位,叫副都统,官秩为正二品。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说,凡是有都统的地方,通常会设一个副都统,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正确的情况是,在设置驻防八旗都统的地方,并不会设有副都统。

副都统,一般是在设有驻防将军之处,才会设有专城副都统(满语:梅勒章京),受驻防地将军节制。

清代各处驻防的副都统有:

盛京5个:盛京副都统、锦州副都统、熊岳副都统、金州副都统、兴京副都统。

吉林7个: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三姓副都统、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副都统、珲春副都统。

黑龙江7个:黑龙江副都统、墨尔根副都统、齐齐哈尔副都统、布特哈副都统、呼兰副都统、呼伦贝尔副都统、通肯副都统。

新疆3个:伊犁副都统、塔尔巴哈台副都统、乌鲁木齐副都统。

内地20个:直隶驻防副都统、密云副都统、山东驻防副都统、太原副都统、察哈尔副都统、归化城副都统、绥远城副都统、江宁副都统、京口副都统、福州副都统、杭州左翼副都统、杭州右翼副都统、荆州左翼副都统、荆州右翼副都统、成都副都统、广州副都统、西安副都统、凉庄副都统、宁夏左翼副都统、宁夏右翼副都统。

“八旗都统”的职权非常大,在他所管辖的旗中,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几乎什么他都可以管。

不管你干什么,只要你和这位都统大人有关系,什么都好办;假如你和这位都统大人有仇,那就算你倒霉了。

三,提督清朝的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官阶从一品,负责统辖一省的陆路或水路的全体官兵。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的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

如果是以职能划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好几万平方公里,有的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清朝共在各地设置了12位陆路提督。

这12位陆路提督是: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有一人。

其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地巡抚兼任提督,比如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

另外,有人说清朝设置了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长江水师提督。

实际上,应该是5名水师提督。他们是外海水师提督、内河水师提督、长江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

凡水陆提督统辖所属官兵,各就其职掌、分防要地、或游弋巡哨、修整武备,隶属于所在地总督节制管辖。

顺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设了巡捕中营,仍然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就是后来人们简称的“九门提督”。

提督与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晚清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因为损耗巨大,国库空虚,给不起那些在战争中立功人员的赏赐,就发明了记名提督。不过这只是个虚职,记个名,没有地方可以走马上任,清军中带记名提督头衔的人,后来大概有几千人。

四,总兵明朝初年,镇守边疆地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战争结束以后缴还,后来慢慢成为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很大。

到了清朝的时候,总兵为绿营兵正,受各省巡抚、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

清初的总兵没有品级,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公元1735),开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

处于各省巡抚、提督节制的总兵,定级为正二品。具体情况看驻防地的重要性而定,统辖兵员多少也相差非常大。有的总兵手下只有几百人,而有的总兵手下则有15000多人。

一般来说,清朝在全国各地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国内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台湾,由于地理位置特殊,20世纪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也叫台湾镇总兵,人数在10000至15000人左右。后来归福建陆路提督和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

清末,北洋水师也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晚清的时候,由于朝政腐败,卖官鬻爵,和记名提督一样,也出现了很多记名总兵,据说有两万多人。

五,结论

总之,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官阶都是从一品,他们驻防地、职责各有区别。如果按照现在的对应职务来看,相当于现在各地的军区司令。

总兵、副都统官阶比他们低一级,都为正二品。类似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

请问清朝官职中?请问清朝官职中:“京城”是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