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其母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朱标出生之时,朱元璋正在率军作战,当他听闻这个喜讯后,朱元璋十分欢喜,在集齐的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豪言壮语!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朱标5岁时,朱元璋请来了名士宋濂等人来为朱标传道授业,使得孩童时代的朱标才识了得。

1364年,朱元璋强势拿下应天府之后,便在部下的推崇之下,自立为吴王,将嫡系长子朱标立为世子。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孩童时代苦于苛政,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因此他常常教育朱标他日成为九五至尊后,一定要以成为贤君为目标,而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始终严于律己,心系天下。1368年,朱元璋见实际已经成熟,便自立为帝,建立大明王朝。成为九五至尊之后,朱元璋将朱标立为太子,并让朝内的文臣巨子担任朱标的师傅,开始教授其君王之道。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

朱标在担任大明王朝储君的24年里,恪尽职守,启用贤者,保全功臣,颇具“皇者风范”,深的臣民的爱戴,可惜英年早逝,无法施展其雄心壮志。

朱标死后,其子朱允炆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储,并在朱元璋龙御归天之后,继承皇位,历史称之为建文帝。

朱允炆继续皇位之后,在心腹大臣的建议之下,施行了“削藩”之策,迫使得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将南京攻陷,朱允炆也在宫廷的一场大火之下失去了踪迹。

我们都知道燕王朱棣之所以敢于起兵,向朱允炆发难,主要是因为朱允炆在其眼里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根本无力反抗于他,最终的结局也正如燕王朱棣所认为的那样,将朱允炆这个毛孩子赶下了皇位,自己则取而代之。

如果说朱允炆因为年轻,经验尚浅败给了自己的皇叔燕王朱棣,那么如果他的父亲朱标在世时,是否能够遏制住燕王朱棣呢?

文者认为朱标将会全方位碾压燕王朱棣,使其成为“阶下囚”,文者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得天独后的心理优势

燕王朱棣一生畏惧两个人,一个人是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个就是他的这位大哥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燕王朱棣则是排行老四,在家族遵序上朱标是诸王之首,正所谓,以长为大,朱标在燕王朱棣面前,拥有着“得天独后”的心理优势。

朱标看似宅心仁厚,与人为善,但是他却将明太祖朱元璋心思缜密,杀伐果断的个人素养继承了下来。

如果说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而是继承了皇位,燕王朱棣敢在他的时代有谋反之心,朱标会毫不犹豫的给燕王朱棣致命一击。

朱标拥有阵容豪华的班底,燕王朱棣无法匹敌

朱标从吴王世子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就为其量身打造了阵容豪华的政治班底,文以贤者宋濂为首,武以蓝玉为首,这些人都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无论从影响力或者实力上来说,各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宋濂是朱标的家庭教师,蓝玉则与朱标有亲属关系,因此这些人都是朱标的铁杆支持者,一旦朝局生变,或者某个地方出现战事,宋濂和蓝玉都会毫不犹豫的向朱标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都知道燕王朱棣是有名的"马上藩王",他武力过人,军事经验丰富,是朱氏皇族中少有的将帅之才,但是他如果和蓝玉对阵,他根本就不是对手,蓝玉作为大明王朝的“战神”,指挥的军事战役的数量是燕王朱棣无法比拟的,燕王朱棣和蓝玉如果对阵,燕王朱棣兵败被擒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加上,朱标麾下的智囊团也是燕王朱棣无法比拟的,燕王朱棣谋士之中只有一个姚广孝,姚广孝确实是一个拥有谋略之术的大才,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人,他如果面对朱标麾下的智囊团时,他的个人才能是会被绝对碾压的,毕竟天底下聪明的人多了去,比他强的人也多了去。

因此我们从个人的班底和阵容上去比较,朱标的阵容可谓是“全明星”阵容,吊打燕王朱棣的班底。

朱标不会给燕王朱棣任何起兵作乱的“口实”

燕王朱棣在建文帝时期起兵谋反,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南下的,这个旗号有理有据,占的主脚,使得诸多朱姓藩王都站在了燕王朱棣的这一边,因此他才能够一鼓作气贡献京师,取代建文帝的位置。

但是如果是朱标为帝,朱标绝对不会让燕王朱棣获得任何起兵作乱的“口实”,毕竟会依靠的影响力和帝位将所有的朱姓藩王拉拢自己这一边,逐步孤立燕王朱棣,使得燕王朱棣成为孤军作战的孤军,没有内援和外援,燕王朱棣兵败,成为朱标的阶下囚仅仅只是瞬息万变间。

因此我们综合以上几点来看,燕王朱棣根本就不是他大哥朱标的对手,朱标虽然没有军事作战指挥能力,但是他的豪华班底以及他个人的影响力是燕王朱棣望而却步的,二人至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层级和量级上的对手!

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朱标死后朱棣的反应?

大哥朱标死时,父亲朱元璋还活着,小弟朱棣不敢有想法。

那个时候的朱棣攻打京城有多少胜算?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显。如果朱标没有过早去世,成功地继承皇位,朱棣没有胆量、没有理由、也没有威望起兵造反,朱棣攻打南京没有什么胜算,更没有可能篡位成功。

首先来谈一谈朱棣为何不会起兵造反。一是中国传统嫡庶之分,长幼之分的影响根深蒂固。朱标既是朱元璋的长子,又是嫡子,又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在宗法上具有天然的继承优势。而朱棣作为皇四子,仅被封为燕王,即使是在亲王的册封序列中,也要排在晋王秦王之后,起兵在道义上得不到各路藩王、朝廷官员集团和天下百姓的认可。二是朱标得到朱元璋的悉心培养,具备帝王的良好素养。朱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自幼得到宋濂等名家大儒的指导,时常到民间体察民情,虽然主张仁义为主,与其父意见不合,但仍然得到朱元璋的充分认可和背书。三是朱标政治威望很高。作为其父从小加以培养的接班人,在朱元璋不在京城期间,多次担任监国,政治才能得到锻炼和认可,并时常奉旨外出巡视,在朝廷和地方积累了极高的政治威望,这是偏居边塞的藩王所不可比拟的。基于以上考虑,正常情况下,朱棣权衡利弊,绝不会贸然起兵造反。

接下来谈一谈朱棣起兵篡位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如朱棣利令智昏,统帅所属军队南下争夺帝位,胜算几何。一是兵力有限。作为燕王,朱棣可以调动帝国北部和东北部的军队和所属护卫,数量不超过10万,与朝廷可以调动的军队相比,无疑处于下风。加上周边晋王代王秦王也兵力雄厚,特别是代王拥有的“朵颜三卫”战力彪悍,由于朱标一直对诸位兄弟很好,多次为秦王和晋王等藩王求情加以庇护,上述诸侯王对朱标大多感恩,倒向燕王阵营的概率很小,更不要说帝国南部和西南部还有大批藩王的军队可以作为朝廷的后备力量。二是师出无名,道义上处于劣势。以下犯上、以弟抗兄、以臣反君,在任何时候都是难以有效争取道义上的优势,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朱标没有极大过错的情况下,如果未能短时间内速战速决,失败的结局将不可避免。三是财力相对不足。帝国的财赋重地均位于江浙一带,没有受到大面积的战乱波及,可供养能力很强。而燕王所属燕赵之地,财赋能力相对不足,加上军队持久作战耗费钱粮无数,难以有效支撑长久。四是朱标没有过早去世的话,朱元璋不会因为担忧朱允炆难以掌控开国名将而过度大开杀戒。比如名将蓝玉桀骜不驯,但其与朱标关系交好,且有姻亲关系,朱标在位时期可以有效控制蓝玉。正常情况下,“蓝玉案”中涉及的众多名将都可以活到朱元璋归天之日。有蓝玉等名将坐镇军队,论战绩论资历论威望,都可以轻易胜过朱棣军队。

此外,朱元璋早已有迁都的打算,朱标是因奉旨勘察关中之地迁都事宜回程途中染病身亡,如果朱标没有早亡,朱元璋任内很有可能迁都长安,以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势,朱棣攻取长安难度要比攻取南京要大得多。

总的来看,尽管朱棣对皇位极为渴望,但作为嫡长兄的朱标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稳占皇位,朱棣不是一个莽夫,他会权衡利弊,尽管心有不甘,但也不会在朱标任内有所异动。再加上朱标一贯对兄弟宽厚,执政经验又很丰富,即使推行削藩,也会采取徐徐渐进的方式,不会大动干戈,给朱棣起兵的口实。

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儿子、皇太子朱标性格仁善,朱元璋杀人如麻,朱标常常劝说父皇仁慈一些。朱标也能很好地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很有大哥风范,所以被称为“慈东宫”。

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死。朱标年纪轻轻,他的死与母亲马皇后有关系,马皇后死时,朱标非常伤心,哭得气绝,多日不吃饭。在整个服丧期间,朝夕痛哭,结果哭坏了身体,损害了健康,后来早早死去。

建文帝最后是怎么来的?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为大明帝国继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新一任帝国继承人。

朱元璋死,朱允炆年21岁,登位,建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可是,“礼葬建文君”之事只见于官修文字,没见于私人笔记,更没有实物可考。

也就是说,没有谁见过建文帝殡葬仪式,也没有谁说得出建文帝的坟墓在哪里。

所以,《明太宗实录》上的记录并不可信。

在明朝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里,民间一直流传着建文帝各种下落的传说。

在三百多年后清朝主持编写的《明史》里,建文帝的结局也只能这样写: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那建文帝的下落有三说法:一、不知所终;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参与编修《明史》的都是饱学的名士,修《明史》时也都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并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最后的结论却是这样迷离扑朔,即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愈加勾引起人们的兴趣,争相探讨、世代谈论,时间又堪堪过去了三百多年,直到近年来,事件的真相才算渐浮水面……

话说,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队人员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构形奇特,处处透射出古怪,说不尽的诡异。

施工队员赶紧向当地文物部门作了报告。

省、市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深入考察,也被这座奇怪的古墓给吓了一跳。

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宫,地面上散落有鱼形状鱼纹和龙形石脊的构件,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还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应该说,墓主就是一位高僧。

考古工作人员为何会给一位高僧的墓地给吓了一跳呢?

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第十九世孙郑自海说出了自己的感到震惊的理由:古墓陵墙上两龙头龙纹的造型正是龙嘴上唇而翘,并且长于下唇,龙头硕大、额部隆起、大目圆睁,龙口前有火焰珠,龙鼻端呈“如意形”,这是典型的明初闭嘴龙造型。

马渭源、郑自海、郑宽涛等专家说得更干脆、更直接:“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纹饰以及墓碑底座的纹饰,与明孝陵的各个构件纹饰极为相似。”

言下之意,古墓里埋的高僧,应该还有另一个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为世人所知,即,这座墓主人的矛头指向,便是于靖难之役后失踪了的建文帝!

想想看,“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中,“圆明”或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也指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是孙辈,与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沧海”有神州一统的隐喻,“珠”暗指“墓主姓朱”,那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说起来,关于建文帝流落到建福,还是有些史学痕迹可考的。

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在他的史学力作《罪惟录》里提到过这们一件事:明成祖的心腹使者郑曾在福州的雪峰寺遇上了正在逃亡中的建文帝。郑和握有数万兵马,正准备下西洋。建文帝有意招揽郑和跟随自己共抗明成祖,但郑和一边给建文帝揉着脚一边哭着说:“我不能!”随即就离去。

清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宁县志》中则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

宁德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虽属闭塞落后的山区,但与雪峰寺相距不过三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由于古人笃信风水学,在大胆的推测和有史料支撑的前提下,专家们请人通过罗盘定位,发现,这座墓地坐癸向己,夹藏在两座翠绿的山丘之间,墓前有清溪流水,水出巽口,正是当地人所说的“金水河”。这种布局,和明成祖长陵坐向完全相同!

这一结论,让众人兴奋无比,千古之谜,就要告破于眼前。

明史专家马渭源兴致勃勃地说:“我们现在所见到明朝皇家陵寝和宫殿建筑前都有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换句话说,金水河与金水桥是皇家阳宅与阴宅必备组成部分。现在,这古墓前的涧溪居然叫金水河。当地人还说,河上原先还有三条桥,叫金水桥,前些年山洪大爆发被冲毁了。由此,我们更加有理由确信,这里就是建文帝最后的归宿。”

墓主“沧海珠禅师”如果真是建文帝,那他的禅隐之地在哪儿呢?

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支提寺。

支提寺内有“千尊铁铸圣像”、大殿后堂所挂有一块署“敕赐华藏寺大明永乐五年钦差太监鼎建禅林”之匾、以及收藏有一大块明代的木刻拓片。

虽然该木刻板以前曾被当地农民作为栏猪的猪圈板,其上面的好多文字与部分图像已经被猪啃掉,但还是能大致看到木刻拓片上剩下的一些图像——郑和航海舰队的盛大境况和部分字样,如:“尊宿澄鉴荷南宋荥封于嘉定迨我”、“成祖文皇帝握乾符以昇位泽被九流”、“仁孝皇太后体坤德以资他恩隆三宝”、“圣像铸千尊”、“郑和”等字样。

而谈迁《国榷·成祖永乐五年》卷十四有记载:徐皇后(即上引木刻拓片上的仁孝皇太后)崩于永乐五年七月乙卯日,同年的九月壬子日“太监郑和还自西洋”。

将上述材料综合起来看:大约在永乐五年七月前,明成祖的老婆徐皇后下旨给宁德霍童支提寺即当时的华藏寺捐赠千尊铁铸佛像。即郑和于永乐五年九月以后曾护送千尊佛像到过宁德霍童支提寺。

哪又是什么样的人物惊动了徐皇后、致使她下旨捐赠千尊铁铸佛像呢?

支提寺僧人出示了一件明代的奇特袈裟。

僧人们说,这件袈裟原本为支提寺收藏,后来流失到了民间,大约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支提寺的方丈用120斤的地瓜干从一个当地农民手里换回来。

看到这件袈裟,专家们的眼睛立刻瞪圆了。

袈裟“横幅”上有9条五爪龙,正中间有5条五爪龙,意寓“九五之尊”的龙饰袈裟,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之物。

僧人们还说,曾有老百姓在支提山挖到玉碗、玉筷、玉盘等皇家器物。

南京大学教授、明史专家潘群教授考证:这件袈裟应是曾做过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因为,袈裟裙摆底部22盏宫灯的图案,一个‘福’字重在八个‘寿’字之上,暗喻着朱元璋的小名。建文帝出逃时匆忙披上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在潘群教授考证结论的基础上,马渭源断言:上金贝墓塔的真正主人,就是建文帝,舍利塔上的莲座装饰,是大明皇帝、皇后、皇太子和诸皇子等皇家主要成员享用的;塔的须弥座造型,也是明初的风格,与明故宫、明孝陵的须弥座底部造型相类;墓前的龙刻构建符合大明皇家规制。

如果说,2008年上金贝古墓刚被发现时,专家们的断言还为之过早。

那么,又经过了六年多时间的沉淀及考证,我们再来看看专家们的最终结论。

2014年9月3日,宁德市举行了隆重的建文帝文化研讨会,邀请到了省内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对建文帝的逃亡踪迹进行探讨,以证实建文帝踪迹的最后结果。

与会专家综合了各方面证据,基本已确定建文帝逃出宫后在宁德终老的结论,并给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体线图:建文帝出亡走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温州港停靠并曾上岸过。然后继续南下,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福宁(今霞浦县)的大京千户所。后来战事来的太快,郑和的10万楼船水军已经到达,两军交战,建文军败绩,建文势力通过三都澳撤向宁德(今蕉城)腹地。

将建文帝生死600年悬案揭出水面的证据有:

一、宁德蕉城区上金贝古墓的规制、格局、构件、构件纹饰均体现了明代皇陵的特点,

二、宁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云锦袈裟为明初御用之物,应为朱元璋赐给建文帝的宝物;

三、追随建文帝出亡而不知所踪、被浙江郑义门苦苦寻找了600年的重臣郑洽,被发现为宁德市蕉城区郑岐村的开基始祖,2010年该村郑氏到浙江浦江认祖归宗,直接证实了郑洽随建文帝出亡宁德的史实;

四、明永乐年间,宁德地区的寺庙突然被大规模焚毁,僧人被大量杀害;

五、建文朝殿前三品指挥使、锦衣卫总管杜华泗,国子监生林绍斋均归宿闽东;

六、明永乐年间,宁德地区的人口突然锐减,史书却无天灾的任何记载;

七、永乐初年,身负“踪迹建文帝”使命的郑和蹊跷到访福州雪峰寺和宁德支提寺的实物与文字资料;

八、宁德各地古地名及尼姑庵中供奉“万岁万岁万万岁”神祗牌的奇特现象;

九、明代宁德各地史志中《寺观》、《杂记》编章的有意缺失;

十、建文帝贴身武将余六府宗祠、墓葬、余氏族藏古画等隐藏的建文帝信息;

十一、宁德各地发现的17处神秘地室秘道;

十二、延续600年的“国母亭”祭祀礼仪及“国母乞讨寻儿”传说;

十三、宁德各地代代相传有关建文帝的民间故事传说。

朱标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THE END

如果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点击页面右侧的“ ”加入交流群和群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想请站长喝咖啡,点击打赏按钮扫码赞赏。

文章标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