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冯皇后吗?
尽享权力威风的北魏冯太后
北魏的“文明冯太后”,是北朝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后人总是怀着尊敬的心情,把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的“汉化”改革,看作是在她的率先倡导下推进的,也因此被誉为革故鼎新的女政治家。然而,在她的政治作为的背后,还有贪婪的权欲,超常的手腕,甚至过分残忍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多面性格之人,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女政治人物。
一、冯氏得宠。
冯氏本是北燕王冯文通的孙女儿。元嘉年间,冯文通联合宋文帝刘义隆攻打北魏不成功,反被拓跋焘杀死。冯文通早年曾把自己的女儿献给拓跋焘,拜为左昭仪。冯文通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冯郎、冯邈投降北魏。后来,做到秦雍二州刺史的冯郎犯罪被杀。尚在幼年的女儿没入掖庭。因此,冯氏从小生长皇宫,在姑母冯昭仪的悉心教育下,深谙宫廷礼仪,略通诗书算法。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见她长得仪容秀美,处事果决,便册封其为贵人,很是宠幸。可惜仅仅过了九年,文成帝短命而逝,只有二十七岁。年轻的冯皇后做了寡妇。
二、抓权在握。
十一岁的拓跋弘即位,史称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献文帝刚登位不久,北魏宫廷就发生了一场流血斗争。起因由于献文帝年幼,当时的朝政全由乙浑操纵。乙浑是太武帝驸马乙瑰的宗族,封太原王。不少大臣反对他的独断专行,都遭到忌杀。冯太后眼见皇帝成了傀儡,非常焦虑。后来丞相乙浑甚至密谋造反,幸亏冯太后运筹帷幄,当机决断,迅速出手,将乙浑及其党羽诛杀殆尽,夷三族。这才保住了她自己与献文帝的权位。这一切,都是在冯太后的指挥下,不动声色地取得胜利,从这以后,她更加体会到大权不能放松,于是,她开始临朝听政,平时任用几个忠实可靠的大臣参与朝政,事无大小,都由她作主裁决。可惜的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十五岁就能射虎的献文帝,最后还是死在冯太后的手里。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权欲熏心的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人的播弄下,暗嘱心腹在献文帝的饮食中下毒,害死了献文帝。
三、不义招祸。
献文帝后,其子拓跋宏继位。于是,冯太后又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听政了。献文帝的儿子孝文帝拓跋宏,从小由冯太后抚育长大,一切都由冯太后摆布。长此以往,她的一系列行为引起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满。献文帝生前的主要亲信大臣,还有京城中热爱献文帝的一些僧侣,密谋发动政变,废杀冯太后,逼冯太后归政于孝文帝,但终归失败。
四、开明思想。
冯太后平生十分欣赏南朝的汉族制度与文化。在孝文帝执政期间,由于她的提倡,平城设立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汉化教育,直至后来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制度的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迅速进步,都同冯太后的思想影响有关,所以,她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应抹煞的。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死,享年四十九岁。在长达二十五年的太后生涯中,她享尽了权力的威风和荣耀。
魏晋南北朝权倾朝野的女人?
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是北燕皇族。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中原的后燕王朝,夺取中原之后,后燕中分裂出了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后来后燕君主慕容熙因为残暴不仁被杀,后燕余部推其养子高句丽人慕容云(即高云)为帝,高云不久被杀,其部将冯跋即位,建立北燕。
后来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冯氏投效北魏,却因一件错事被全家没官,冯太后成了北魏宫中的奴婢。幸亏有保姆出身的常太后保护和提拔,得以嫁给魏文成帝,后来成了权倾朝野的冯太后。
1.北魏冯太后有没有毒杀献文帝?2.北魏胡太后有没有毒杀孝明帝?
【这里是@杂谈会客室】
说起北魏,就不得不谈谈在整个北魏一朝两个最有权势的女人:冯太后和胡太后。两人是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但却有很多相同点!都迷恋权利临朝称制,都宠幸男宠,甚至都毒杀自己的儿子。然而一个令王朝走向辉煌,一个导致王朝的覆灭。一个寿终正寝,一个却沉尸黄河......
胡太后毒杀孝明帝那是板上钉钉的实锤,最后导致王朝灭亡自己沉尸黄河。下面咱们聊聊,历史上和武则天其名的女强人北魏冯太后“到底有没有毒杀献文帝”。
前言北魏的立国祖训不像我们看的清宫剧那样“母凭子贵”而是“子贵母死”,这是为什么呢?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依照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旧制,凡是被立为储君之后其生母必须赐死,以防“母凭子贵”“子少母壮”,进而霍乱朝纲。看似很残忍无情,但却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谁也不想再出现“吕后之乱”。
冯太后有没有毒杀献文帝?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公元456年,年仅2岁的拓跋弘被册立为太子,生母李贵人按子贵母死制度被赐死。由嫡母皇后冯氏抚养,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67年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才将归政,开始抚养皇长孙(后来的孝文帝)。
公元476年,身强力壮年仅23岁的魏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暴卒。冯太后带着不到10岁的孝文帝,二次临朝听政。
历史上一直有个悬案,献文帝的死到底是不是冯太后毒杀?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她
谁既得利益来看谁得利最大,谁就有最大的动机。献文帝登基时,冯太后年仅24岁就贵为太后临朝听政,万人敬仰。在权利面前,谁又能轻言放弃?
公元467年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出生,按照祖制冯太后归政。献文帝亲政后不久发现个问题,朝堂上昨天刚刚确立的人事任免,今天就突然更改了,众人皆言“太后”。意气风发的献文帝对于冯太后的长期摄政,是有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慢慢扶植培养自己的势力。
引子:杀念四起冯太后宠幸男宠那是出来名的。您想独居宫中,年轻守寡,肯定耐不住寂寞,当时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大失面子。这三人又倚仗太后权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引起献文帝的憎恨。
一天,献文帝的丈人李惠提醒他:李奕兄弟拉拢党羽,培植亲信,恐会谋逆。建议找人告发李奕兄弟的不法罪状,由献文帝作主,将其一门一网打尽,趁势让太后收心,逼其归政。不久,有大臣弹劾李奕的族人李欣贪赃,献文帝派李惠找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版免去死罪。李惠还四处帮李欣收集资料。于是,,李欣告发了李奕兄弟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李奕兄弟及党羽被问斩。
转折:以退为进?冯太后营救不成,怒不可遏,发誓要为情人报仇雪恨。献文帝一看势头不对,这下算是彻底撕破了。想要发难冯氏,但苦于实力不足,没办法只能“已退为进”。公元471年,皇兴五年年仅18岁的献文帝宣布要让位(惹不起躲得起),本来想着让位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冯太后以及群臣们坚决反对,献文帝只好作罢。 几天后,献文帝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自称太上皇帝,但新帝年幼,国家大小事物仍由献文帝处理。
终章:该来的总会来然而献文帝的表现完全不象一个退居二线的太上皇,他一直在为自己树立威信。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他率领军队征讨柔然,把柔然人打得抱头鼠窜。延兴五年(公元475年),献文帝又南下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暗示自己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更让冯氏气恼的是,献文帝居然把被冯氏罢免的官员恢复原职。一条条措施颁布下来,献文帝赢得了官员和百姓的真心拥护,大有东山再起的势头,冯氏念在母子之情隐忍了五年,也积怨了五年。公元476年,年仅23岁的献文帝暴卒,至于是毒杀还是行刺,从史料上已经无法确认,能够确认的是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二次临朝听政,所以说献文帝的死与冯氏绝对脱不了关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 点赞,是对我大大的 鼓舞~~
谈古论今,数尽花开花落,看遍人生百态 。@杂谈会客室,说些你不知道的历史。 记得关注哦~~
未央是哪里人?
未央是历史上冯太后。她是北魏人
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冯氏是冯朗之女,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
和平六年 (465年),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
在北魏早期,鲜卑人不是都鄙视汉族人,那身为汉人的冯太后是如何成为太后的呢?
靠机缘巧合,和自身能力。
早期,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
中期,文成帝时期,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由于重用汉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冯后对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宠重汉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钦佩。朝廷之上对汉人的看法也明显改观。这对于日后冯后当政期间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措施,无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成帝的施政风格给冯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后期,也就是执政时期,就靠她的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